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_大明第一贡生
笔趣阁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

  这次是由萧敬亲自把这份奏疏呈递。

  “陛下,六部各二人,五寺各一人,加上都察院推荐的一人,一共是十八人。不知是否要从六科之中再增补人选?”萧敬小心翼翼问着。

  朱佑樘打开来,随便看过,不由眉头紧锁道:“朕是说过,可以由新科进士充任,但以观政进士作为举荐,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这两个观政进士中,也有本事参与到朝廷大事?”

  萧敬为难道:“大概……六部中多数官员都要各司其责,无暇分心。”

  其实萧敬也很清楚。

  六部在推荐什么上听处成员时,但凡是对此事有意见的,都会推荐一些不起眼的人,推荐的人地位越低,越说明上听处在大明没什么话语权。

  这点小心思,皇帝还是能看懂的。

  萧敬见皇帝仍旧在看名单,不由问道:“陛下可是要从中选拔出几人?”

  “不会。”朱佑樘道,“既是上听处,至少要有侍郎以上的资历,朕才会做出考量,要么就是出身于研武堂,在地方军政上已有政绩的,诸如现任的辽东巡抚陆完。”

  “啊?”

  萧敬多少还是吃了一惊。

  原来皇帝跟大臣说的,要选什么侍郎、少卿以下的,就是个幌子。

  故意试探那群大臣的态度?

  萧敬难免会想,这有那必要吗?反正那群大臣都知道陛下设立上听处是为了对抗朝中主要的文臣势力,搞这些玄乎的干啥?

  至于陆完……

  萧敬也在想,这连具体人选都有了,选来选去就是在瞎凑热闹。

  朱佑樘道:“其实朕对于上听处的选拔,也没有更多的定案,这次朝上一提,也是为看看众臣工的反应,看来他们对上听处没太多的信心,以为朕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

  萧敬道:“陛下误会了,朝中臣僚都是一心要为陛下分忧的。”

  “是吗?”朱佑樘道,“朕倒觉得,只有秉宽更尽心一些。先初步定下陆完和王琼二人,秉宽自不必提,剩下的三人再酌情考量一番。”

  萧敬一看,皇帝对于上听处成员总人数已有了很好的规划。

  六个人。

  三个人甚至都已经定下来,分别是马上上任兵部尚书的张周,以及户部左侍郎王琼,唯独一个陆完是从辽东巡抚上撤回来,但陆完回朝后做什么官职,尚且还不好说。

  一半的席位都已经定了,这还叫没定案?

  萧敬道:“陛下,可是要让来辽东的陆巡抚回来?若是的话,恐怕要尽早了,去年开始,辽东就在为平建奴等事而烦劳,先前新建伯已调往宣大,而今若是陆巡抚再回来,只怕辽东已无人能主持大局。”

  朱佑樘倒一点都不担心道:“不是还有唐寅吗?”

  “啊?”

  萧敬一时没反应过来,他提醒道,“陛下,唐寅而今是渤海巡抚,是在江南的。”

  朱佑樘道:“出海的事,自需要有人负责,但筹措造船等事,其实已经有了眉目了,那是否由唐寅去主持差别不大,听说徐经在秉宽身边做事很勤奋,完全可以把徐经留下,给魏国公打个下手就行。难道为了一个尚未成气候的船厂,朕要一次放出两位国之重臣过去吗?”

  萧敬又是一怔。

  两位“国之重臣”?

  不会说的是徐俌和唐寅二人吧?

  徐俌好歹算一个,唐寅就……想想唐寅过去曾把朝鲜王权都给颠覆了,说他是国之重臣,勉强也算。

  “但唐寅这个人,打仗行不行,真不好说啊。朝鲜汉阳城一事,冲锋陷阵虽由他亲自领兵,但是要把他逼到绝境,可辽东现在是个守成的局面,朕还要等秉宽回来之后,与秉宽好好商议。那陆完……的位置,就先留着。”

  朱佑樘似乎也没勉强非要让唐寅去挑大梁。

  萧敬道:“蓟州巡抚王宪,似在军政上也有一定的建树。”

  “嗯。”朱佑樘点头,“人也是秉宽举荐的,但他的态度朕不太满意。”

  一句话,便让萧敬明白了,所谓的上听处,到头来只怕无论放进去多少人,都会是张周的人,哪怕有一两个非张周派系的,也只会是那种中立派的,或者是放进去打酱油,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的。

  那上听处,以后其实就是张周一人的舞台。

  萧敬道:“那陛下,除了这几位,其余要找侍郎以上,只怕六部的差事,将会有懈怠。”

  朱佑樘笑了笑道:“入值上听处,并非每日都需要做的差事,本身与其职责并不冲突,就好像这上听处成员中,各自有分工。若是王琼,则负责军需粮草的调度;陆完,则是负责研武堂、都督府的军将选拔等;秉宽自不用多说,统筹一切……朕其实还想让太子偶尔过去入值一下。”

  “陛下……”

  “朕不是让他常入,而是偶尔在休息时,让他进去参与到军务之事的商讨,哪怕只是作为旁听者,对他未来治国也是有帮助的。”

  萧敬急忙点头道:“是。”

  “好了,上听处选谁不选谁,朕还需要再斟酌。最近不少人跟朕说项,说要进入研武堂……未来研武堂也是入值上听处的一个通道。”朱佑樘道。

  萧敬提醒:“陛下,研武堂毕竟多都是都督府的军职。”

  “谁说的?”朱佑樘道,“以后文臣要往西北领兵,若不懂神威炮、燧石铳,怎么能打胜仗?以后研武堂除了武班之外,也要有儒班,这都是为了平草原所设,哪怕不是为了草原,以后安定四海,征服蛮夷,也都有需要。”

  萧敬一听更觉得紧张。

  这大概的意思,是以后朝廷出身,想获得高位的,就必须要出自研武堂。

  研武堂就相当于是另一个“翰林院”,谁若没有研武堂的资历,以后就算在朝中立足,也都还会没底气。

  而张周很可能就是研武堂的总教头,相当于翰林院的创立之人。

  ……

  ……

  研武堂的定位,在朝中大臣看来,还是很普通的。

  除了九边军政用到一些研武堂的人,过去一年多时间,因为张周不在京师等原因,研武堂二期都只是开了一半就把人各自调去九边各处使用,三期更是遥遥无期。

  本来大臣所担心的是研武堂势力崛起,现在所担心的就变成了上听处。

  但事情就怕往“恶劣的方向”发展。

  在张周即将回朝的情况下,有关研武堂“报名考试”的事情,已成为京师勋贵的一股风潮,由一期黄金毕业班成员张鹤龄为首,以及崔元、周瑭、张仑、安远侯柳景等人为首,在京的武勋报名者多达五六十人。

  如果再加上各地没有爵位在身的将领,报名人数直逼三百人的规模。

  这还只是在都督府中供职的武职,不算可能要开设的文班。

  报名的人要先把名字提报到兵部,这是因为张周回朝就作为兵部尚书,而皇帝的意思,是先以兵部尚书来兼任提督研武堂,当然若是以后张周当了吏部尚书,那提督研武堂的就变成吏部尚书了。

  这全看张周干什么差事。

  当名单出现,兵部左侍郎熊翀觉得事情有点大……好像整个都督府都在往张周一个人身边靠拢,什么研武堂的,简直要成为左右朝局的力量,他赶紧暗中把此事通知到了前兵部尚书马文升那里。

  再由马文升告知到谢迁。

  谢迁看过名单之后,一脸无所谓道:“从众嘛,研武堂到底是要作何?学了怎么开炮?还是要学习兵法?兵部各衙司以后是不是可以不用设了?”

  马文升道:“于乔,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我觉得研武堂照陛下和张秉宽的意图发展下来,那以后朝中是否有兵部,真就没什么差别。从宋朝开始,军政之事要仰仗于文人的过往,只怕要改改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8420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84200.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