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书圣王羲之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笔趣阁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38章 书圣王羲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8章 书圣王羲之

  要问中华历史上书法成就最高之人,那自然是书圣王羲之。

  一提起王羲之,自然想到的就是他那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古今第一的书圣,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冠绝古今的水平。

  其实王羲之的书法不仅作用于书法上,在整个汉字史与文化史上也是关键的一步。

  在王羲之之前,中国书法与汉字书写一直是在摸索状态,一直在寻找汉字的最佳书写方式。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对于书写都有各自的缺点。

  这个时候,王羲之登台了。

  他的书法化繁为简,平易近人,内秀外美,正是中国人寻找的那种通用书写方式。

  从此以后,中国文字的书写找到了公认的审美理念。

  直到今天,王羲之式的书写依然是最符合大多数人审美,也最被文化艺术阶层认可的书写方式。

  可以说,自从王羲之后,这一流派延续下来的审美也成了中国书法的主流审美。

  “王羲之出生于著名的琅邪王氏,在当时属于顶级门阀士族。”

  “他是西汉名臣王吉的十世孙,曾祖父王览是西晋光禄大夫。”

  “祖父王正是西晋尚书郎,奶奶是晋元帝姨母。”

  “他的父亲王旷是东晋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开国功臣。”

  “叔父王敦是东晋宰相,岳父郗鉴是东晋太尉。”

  “所以,王羲之的出身不是一般的名门,而是在东晋与司马一族共天下的顶级名门。”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期即获得父亲和叔父的亲自指导。”

  “更从伯父手里获得书法大家的真迹《宣示表》,从叔父手里获得名家的真迹《七月廿六日帖》,此外童年时又得名家的亲传。”

  “王羲之的书法是真正赢在起跑线的,他成为书圣的原因,本来就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越条件。”

  “童年的王羲之本来天性活泼,只是随着后来的种种变故,他才变成了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第一个变故,来源于南渡。”

  “琅邪王氏的南渡,是在后匪横行的国度里举家迁徒。”

  “在南渡路上,王羲之第一次因为匪祸受惊发了癫痫病。”

  “由于家族没有癫痫遗传,所以史书和资料一般认为王羲之是受了惊吓。”

  “第二個变故,来源于父亲王旷之死。”

  “公元310年,王旷率三万军与刘聪战于上党,全军覆没。”

  “奇怪的是,王旷从此下落不明。”

  “失去父亲的打击,才是王羲之说话迟钝的主要原因。”

  “因为,这一年他才七岁,幼年丧父这样的人生大不幸被他遇上了。”

  “第三个变故,来源于诣台待罪。”

  “公元322年,王羲之的叔父以清君侧的名义从武昌起兵造反,于是朝中有尽诛王氏之议。”

  “在朝的伯父王导为了表示忠君,也为了表示在京王氏一千多口人的清白。”

  “每日率领王家未成家的成年男子一起去皇室大门前跪伏请罪,等候发落。”

  “王羲之这年已经成年,也在请罪人群之中。”

  “寒风之中长跪,待罪的生死未卜,世人的鄙夷和冷眼,给了王羲之又一次人生打击。”

  “这次濒临死亡的变故,给王羲之带来最沉重的性格影响。”

  “后来,王羲之多次推辞在京任职的征召,大概都来源于这次变故带来的心理阴影。”

  苏轼:少年的王羲之沉默寡言,后面之所以能够打开心扉,离不开他人的鼓励重视。

  魏晋南北朝是美男辈出的时代,历史上第一美男子潘安就是那个时代的。

  那时的才子不只长得帅,同时在文学等诸多方面也有两把刷子,王羲之正是如此。

  王羲之的父亲早在西晋时期就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乱苗头,一早带着王氏家族南渡,以避将来的五胡之乱。

  王父不仅为一家着想,也为整个晋王朝着想。

  早在西晋王朝在北方撑不住的时候,王父就提议司马皇室迁到江淮以南去,在南方安置晋政权。

  然而,这么优秀的人杰,到王羲之这里,似乎有中断的苗头。

  这是由于小时候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人们都不看好他。

  这在以清谈为风尚的东晋,想要进入上层贵族圈子,恐怕是不行的。

  对于这样言语笨拙的小孩,最好的教育办法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王羲之十三岁那年,有一回去拜访东晋的一位名士。

  名士觉得王羲之还是有才华的,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决定试一试。

  当时东晋有一道很名贵的菜牛心炙,牛心做的,一般人吃不到。

  宴会上,名士当着各位宾客的面,要人将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给王羲之。

  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王羲之更是受宠若惊。

  这事在当时传开了,大家纷纷认为,能吃到名士的牛心炙,说明王羲之有前途。

  于是,王羲之就出名了,闻名于天下。

  成年之后的王羲之说话条理清楚,理由充足,以性格刚直著称于世。

  再加上王羲之又得到操持东晋权柄的叔父和伯父的器重,王羲之很快就名满天下了。

  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

  名士带动身边的人重视王羲之,等于给了王羲之一个积极开放的成长环境。

  所以说,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尊敬和荣耀,是极其重要的。

  对王羲之而言,这一份牛心炙,扫除了他心中的阴霾,让他从此看得起自己。

  王羲之后来东床坦腹的坦然,或许也跟这份牛心炙的影响分不开。

  “大约二十三岁时,王羲之出仕,为秘书郎。”

  “大约二十七岁时,伯父王导出于政治需要,需要结交郗鉴以对抗政敌庾亮。”

  “而郗鉴当然乐见其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于是选婿。”

  “选来选去,郗鉴偏偏选了以东床坦腹的随便态度来应付郗家郑重其事择婿的王羲之。”

  “别的子弟都拘谨,就王羲之不当回事。”

  “其实这正是王羲之雅量高致的地方,身出名门,却又不汲汲于名利。”

  “这个择婿过程,后世一直传为佳话,以致于东床快婿后来发展为成语。”

  “公元334年,庾亮地位攀升,移镇武昌。”

  “王羲之应庾亮征辟,入征西将军府任参军。”

  “公元338年,东晋王朝形成由王导、郗鉴、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

  “王导为太傅,主持中枢。”

  “郗鉴镇京口,挟持下游。”

  “庾亮镇武昌,控御上游。”

  “这样三权交攻,互相牵制,有利于实力虚弱的司马氏皇室。”

  “悲催的是,这样的情况下,王羲之处在了三权交攻的政治漩涡中。”

  “他是王导的侄子,又是郗鉴的女婿,又是庾亮的部下。”

  “直至340年三巨头相继去世,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之前,王羲之一直处在三权交攻的极限拉扯之中。”

  “这也对王羲之的人格形成有极深的影响,压抑和磨难对于他的艺术思维是有深切的影响的。”

  “因为书法艺术的节奏就像生活,没有浓墨重彩,就衬托不出云淡风轻。”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情绪需要表达,才会有书法艺术表达时的粗细和浓淡。”

  “也正是这个原因,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和以后的一段时期,王羲之才书法大成。”

  “由此可见,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是需要经历过生活打磨的。”

  “晋康帝建元年间,王羲之书名大盛。”

  “最后到了朝野争相效仿的地步,以至于庾氏子弟也舍家法而效之。”

  “时任荆州刺史的庾翼,书名本在王羲之之上。”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为不满。”

  “斥责家门弟子效法王羲之的举动,甚至场言要跟王羲之比个高低。”

  “只不过,不久后庾翼就去世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此后王羲之终于获得了外放的委派,他一直在努力外派。”

  “诣台待罪给他带来的心理影响是终身的,只有远离政局中心,才会使他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杜甫:从东床快婿的故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当时王羲之率真的个性,这对他之后的书法成就影响深远。

  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弟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

  于是,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看中谁就选谁。

  门生回去之后,就对郗鉴禀报了东厢房的选婿场景。

  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

  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

  郗鉴听完之后,当即就认定此人是好女婿。

  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在迎娶了郗氏夫人之后,其艺术才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王羲之从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中得以解放出来。

  并且郗氏夫人也是擅长书法之人,对王羲之的书法创作有所帮助。

  书圣王羲之的一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虽说出身于世家大族,但是正因为如此,王羲之才见到了更多的黑暗。

  王羲之的少年时光以及青年时光都是压抑的,父亲莫名消失的那个时候,书法对他来讲更是一个解压方式。

  但是,在成为东床快婿之后。

  王羲之的压力得以释放,这时候的书法更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工具。

  或许,正因为如此,慢慢的,王羲之将书法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感情,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一切的一切的都可以通过书法来进行表达。

  王羲之的书法成熟期是在他四十岁之后,而真正的巅峰期则是在其五十岁之后。

  有人说,书法的技法风格只是它的外表,书法的精神才是它的灵魂。

  而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来讲,个性的抒发和自由的表达是王羲之书法的灵魂所在。

  “公元353年春,王羲之召集了筑室东土的名士。”

  “如谢安、郗昙、陈绰、孙统、许询、支遁、谢胜、徐丰之,及家族子弟四十一人。”

  “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雅集,这就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兰亭之会。”

  “这是一次借三月初三在水边洗去污秽的古老风俗,邀集亲朋相聚的盛会。”

  “这当然属于王羲之云淡风轻的时光,这与他之前生命中的纠结相互映照。”

  “当然,也就是这次盛会,诞生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知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据历史记载,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众人列坐曲水之旁,作流觞曲水的诗歌游戏。”

  “那一天,有二十六人赋有诗作,有十人不能作诗,罚酒各三斗。”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载的正是这日的盛况。”

  “《兰亭集序》的书法,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当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远不止于《兰亭集序》,他还有太多的经典作品。”

  “王羲之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服食,指服食药物来养生。”

  “道教经典认为,世间和非世间的某些药物,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

  “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魏晋时期,有的名士不仅自己服食,还大力倡导服食五石散。”

  “尽管所谓的五石散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基本上都是燥热。”

  “服食之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幻的短期效应,这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也正是这个原因,魏晋名士中有很多坦胸露腹的描写,其实是在发散药性。”

  “王羲之所谓的服食,其实就是服用五石散这一类药物。”

  “王羲之欲求长生和生理的快感而服食,然而服药后行散发热的快感并不能持久。”

  “相反,种种负作用引发的病痛时时缠绕着他,又使他更加依赖服食来解救。”

  “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最终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李世民:王羲之之所以能够被尊为书圣,除了他绝佳的书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开启了中华书法的新大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世人对王羲之的字的评价。

  王羲之创造出了一种最能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书法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王羲之在继承了前人书法大家的经验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作了全新的书法。

  同时又使得书法既可以表达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又能够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悲欢之情。

  比如在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兰亭序》中,他除了可以品味雄秀又自然的书法,还可以感受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内心感慨。

  世人常说,字如其人,书如其人。

  王羲之个性率真,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人格。

  更重要的是,他怀有仁者的情怀,爱国爱民。

  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为政勤勉,事必躬亲。

  他也有着超脱的心境,但却对百姓始终关怀。

  正因为仁者的情怀,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中和之美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淡泊,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中和。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风骨和真性情在当时是一股清流。

  也正是因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王羲之书法飘逸洒脱的风格。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的。

  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韵味无穷。

  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耐人寻味的意韵。

  这种韵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润如玉的儒家君子品格在书法上的反映。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观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风格当然是文质彬彬的。

  书法常常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在艺术上的反映,如果在为人处世上没有君子之风,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难在书法中践行这样的原则。

  儒家人格的审美标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

  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中庸而又优雅的儒家君子之风。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调和文雅和质朴,而且能在这种平衡之中缔造出如沐春风的意境。

  成为中国书法美学上最高的品格,成为历代文人艺术的典范。

  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也难怪王羲之被尊为书圣。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8420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84200.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